每當讀這句經文「客要一味的款待」(羅12:13)都有會心微笑。憶起小組聚會前的晚餐,每人端出一道預備的菜來,打趣說「一味」的款待,原來和合本聖經的「一味」乃是指持之以恆,一心,用心,專誠去款待外人之意。
「款待」(Hospitality) 最基本的意義是表達對「陌生人」的愛,信徒樂意開放家庭接待外人進來,尊重對方與自己的差異,為對方提供住宿、飲食與保護等。更有學者指出「款待外人」的行動,源自我們經歷神無限的愛,從而可自發而非勉強地服侍他人。「款待」不是針對認識的,熟悉的主內弟兄姊妹,這是團契生活,當然重要,但是款待主要是針對「陌生人」。舊約時代很少用「款待」這詞,但卻充滿著很多「接待」的例子。
「接待」是神的屬性之一,所以當聖經論及神與祂的約、選民的關係時,就提及這種特性。在古代,「接待」主要在於照顧有需要的外地人和陌生人。那些外人處在艱難的境況,身為外地旅客,他們往往需要即時的食物和棲身之所,而孤兒寡婦、窮人或從外地來的寄居者,都缺乏家庭或社會地位,所以不能承受地土,沒有謀生的能力,也得不到什麼蔭庇。「接待」就是滿有愛心地接納一個外人到自己的地土、家中或群體中,並且直接供應他的需要。
「人接待你們,就是接待我;接待我,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。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,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,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,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。無論何人,因為門徒的名,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,我實在告訴你們,這人不能不得賞賜。」(馬太福音10:40-42)
聖經的重點在聖徒相通和接待先知,義人。聖徒與先知,義人都與神相關,被神差遣。所以,接待他們,就如同接待差他們來的神。羅得熱心接待,一不小心接待了天使。因為這個緣故,他和他一家被天使所救,免遭所多瑪,蛾摩拉被硫磺火所毀滅的命運。
在我們教會中,有好些從海外來的留學生,或從外地移民來的家庭。例如款待留學生吃「住家飯」;或是幫助初到步的移民安頓生活上問題,如找房子,為子女找學校;幫助有需要長者聚會前後接送,都是款待的事奉。另外很感恩,神給我們機會,賜有款待恩賜的「迎新組膳」和「膳食組」組員,每週去款待和服侍新朋友,讓他們領受主的愛。
總括來說,「款待」就是接待,由心發出,不發怨言,用神賜給你的,甘心情願的去與人分享。這不單是「迎新組」的事奉,也是每位信徒可以持守的事奉。我們款待未必接待到天使,曾經不少人經歷接待有如天使般的人,帶給接待的家庭屬靈的祝福。藉機會歡迎今天蒞臨的新朋友,祝你享受賓至如歸的款待。